跨境谷雨

位置:首页 > 独立站运营 > Google > Google Ads和Facebook广告的对比

Google Ads和Facebook广告的对比

时间:2021-12-13 23:47:57 来源:雨果网 小象出海Google

  谷歌和FACEBOOK两大广告平台几乎占据了当下网络广告的大半壁江山。一组由权威机构EMARKETER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谷歌的广告收入为1024亿美元,FACEBOOK仅次于后广告收入高达672亿美元。

  这两个广告平台的投放体系已愈发成熟和完善,包括受众和平台分类,跟踪报告以及算法优化等等。如果你想要在网上向你的消费群体进行推广,你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这两个平台。那么,谷歌搜索广告和Facebook广告到底该投哪个呢?答案在这期文章里为你揭晓

  首先,我们来看看Facebook和Google Ads这两个平台的不同性质。

  谷歌搜索广告和Facebook广告两个平台触发广告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谷歌搜索广告使用的是搜索机制,也就是说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主动找到你的产品或者服务,而你发布广告则是通过购买关键词展示你的文字广告来获取流量和转化。

  而Facebook广告则是使用的发现机制,因为用户上FACEBOOK,它本来的目的是和他们的朋友保持联系,然后他们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了你的产品和服务。

  这两个不同的机制,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在搜索机制下是用户有意的去找到你,很可能它有很强烈的购买意图,而发现机制则是用户无意中发现你,它或许对你的产品有兴趣,但他也有可能没有兴趣,这就决定了你在对待这两个平台的时候,应该使用完全不同的思维和手段,

  我们来通过数字营销漏斗(Marking funnel)帮助我们分析,营销漏斗有很多种,有一些有很多很多步骤的。这里我选择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分为三段:曝光、产生兴趣、采取行动这三个阶段

  我们先来看Google Ads,Google Ads它其实最有效的是针对漏斗底部的受众进行一个转化,也就是说它针对的是已经有了比较有明确意图。通过搜索词寻找最佳方案的那群人。

  关键词选择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问我们自己这个关键词是否是还有购买意图的,同时广告内容要足够吸引人,卖点清晰和竞品对比优势在哪里?当我们把人们引导到我们的网站页面的时候,我们的网站页面也要能够突出我们的卖点和优势,说明为什么我们是最好的选择,同时还要有很好的用户体验,引导他们采取行动,要么购买要么主动联系你。进入到你的销售系统里面。

  在另一方面,Facebook广告则是对于漏斗前部和中部的受众进行一个教育和引导,他是对于你潜在用户群体进行推广,建立起他们对于你的产品和服务的一个了解度,引导他们去意识到,原来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你的产品和服务来得到解决的。

  广告的内容我们不能够只谈产品,而要从感情出发,抓住用户的痛点和共鸣点,如果你拿不准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引起用户的共鸣的话,我们可以使用AB测试来比较,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加的吸引用户,从而好他们共鸣,进而将他们引导到对你的产品本身感兴趣,并且相信你的产品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如果计划周全,FACEBOOK广告其实是可以帮助你完成从漏斗前段的初步曝光到中段的用户共鸣以及底部的销售转化。

  那么,谷歌搜索广告和Facebook广告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呢?举个例子,你要推广的是一款帮助教育提升的网络服务,在Google Ads里,你可以使用教育提升课程、知识增长等关键词可以立马就吸引到有这方面需求的人。

  而在FACEBOOK上,你可以先推广一些有教育性质的文章,比如说提升自己的途径有哪些,怎么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的等等,然后你针对这些点击进入你的文章来进行阅读的。这群人通过FACEBOOK的二次营销,也就Remarketing来推广你的产品。

  这个时候你已经知道,因为这些人他阅读了你的文章,说明他们对于你要提供这个服务,它是感兴趣的,所以在二行销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进一步介绍你的产品性质,产品优点以及说明为什么你的产品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来促成他们采取行动。

  那么,谷歌搜索广告和FACEBOOK广告到底该投哪个呢?答案应该是这两者应该同时使用,谷歌搜索广告可以让你更快更及时的到达你的目标用户,然而关键词有限,竞争也很激烈,所以通过关键词所能达到的用户基数是有一定天花板的,并且你的搜索广告和许多同类产品是一起出现的,消费者,最终他的决定因素可能是基于产品的这个性价比,那你很难利用感情这个杠杆来引导消费行为。

  与此同时,Facebook广告可以让你在预算相同的情况下到达更大范围的潜在用户,并通过对产品知识的教育以及和用户情感的共鸣来最终获得用户的信任和购买,现在你知道这两者的区别,你决定好的,要先投哪个了吗?

本文地址:http://www.kjguyu.cn/news/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