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风靡中国的“的确良”90后、00后估计已经不认识了
时间:2022-04-01 15:56:27 来源:互联网整理 佚名平台政策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种潮流叫“的确良”!
那个时候,拥有一件的确良,可以说是身份的象征。的确良穿上身,你绝对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拥有至高回头率。
男士们穿上雪白的“的确良”衬衫,再把下摆扎进裤腰,打上摩丝,配上皮鞋,就一个字“帅”。
姑娘们穿上小碎花裙,配上带里衬的小白裙,配上白塑料底的方口布鞋,走起路来,脚底生花,裙角飞扬,洋气十足。 这些靓丽的风景线离不开“的确良”的功劳。
那个年代,在没有的确良之前,人们的衣服颜色往往只有灰、蓝、黑。所以,颜色鲜艳的确良,能瞬间风靡全国。
当然,的确良能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因素,那时候的中国物资匮乏,产品稀缺,自产的棉花根本不够供应中国庞大人口的日常所需。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农业基础薄弱,生产的发展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几亿人口的生活所需。
仅有的一亩三分地里种得了吃的,就腾不出地种植棉花。
而那个年代大家穿的都是棉布衣服。没有足够棉花来保障布匹的供应,常年陷入一布难求的困境。
布票,一代人的记忆
为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1954年9月,国务院开始实行棉布定量供应,也就是各家各户按人头分期发放布票。
如果家里需要添置布料、衣物、床上用品,你不但得有钱,还得有布票,必须凭票才购买。
全国各地发放的布票数量不是统一的,是按各地对布匹的需求量而制定不同的定量标准。
例如北京,平均每人每年定量17.3尺,天津13尺,江西11尺,南方较热的地区仅7尺4寸,连最寒冷的哈尔滨每人也只有24尺布票。
甚至在棉花减产时期,还会在这基础上减少定量。
1957年,布票甚至对折使用。棉布减产,全国人民精打细算,节约棉布。
单说每人每年几寸布,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一个中等个子的成年人,做一件衬衫需要7尺5寸布,做一件棉衣则需要16尺布。
这分到手里的几尺布还不够添置两套过冬的棉衣呢。更别说还有日常所需的床上用品,鞋袜等。
无粮票没饭吃,无布票没衣穿,可见布票在当时是多么的珍贵,穿衣必须精打细算、艰苦朴素。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年代,每家往往都有好几个小孩,一件衣服只能老大先穿,小了改一改给老二穿,再到老三、老四、老五……别说挑衣服的款式、新旧,能确保不挨冻就不错了。
如果村里哪户人家要娶媳妇,一般会需要准备五丈布来给女方置办嫁衣。
要凑足50尺布票,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借。
东家凑点,西家凑点,贫穷年代人心格外齐,尽管穷,但都愿意把家里压箱底的布票借出去。拼拼凑凑才帮一家人娶了媳妇。
的确良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入中国市场。
1950年,国际市场上开始流行一种叫涤纶的化纤布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聚酯纤维。它是由石油、石灰石等作为原料,经过提炼和化学合成过程而制成的。一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
的确良名字的由来
它最初的英文名字叫“DACRON”,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到了中国香港后被翻译为“大可纶”。用粤语发音转换为“的确靓”。
“的确靓”经广东传至北方变了“的确凉”。北方人发现这种化纤布料和它的名字不匹配,穿在身上一点也不凉爽,又因为质地优良,所以给它改名为“的确良”。
的确良这种布料虽说冬天不体寒,夏天不透气,天凉嫌冷,夏天又闷得慌。
但它轻便、不起皱、不易变形、易干、颜色鲜艳不易褪色,且比棉布结实耐穿,“经蹬又经踹,经铺又经盖”,一件顶三件。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的确良这种布料不按实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例如10尺布票却能买20尺的确良布,这对当时缺布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毛主席对周总理说道!
不占用粮食用地,又能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困境,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化学纤维,靠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
1960年,北京、上海、四川开始进口涤纶纤维来制作“的确良”。
那个时候我国还没有石油装备,没办法自主生产涤纶,只能靠进口原料。
用涤纶布料制作的成衣颜色鲜亮,平滑无皱褶,这让曾经只有灰、蓝、黑的街头涌现出七彩的斑斓。
一时间,的确良料子缝制的成衣成了排长龙的抢手货,姑娘们为了买一件衣服往往需要排上几小时的队。
虽然售价贵,购买艰难难,但不少年轻人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买上一件的确良。
实在买不上,没钱买的,那就退而求其次,买个的确良做的假领子也好,一样能让死板的旧衣服焕然一新。
的确良制成的白衬衫、军绿色迷彩服、碎花小长裙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的确良风靡全国各地,穿上它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不少男女还会互送的确良,聊表心意!甚至有些地方还把的确良纳入彩礼单中。
当时送人一件的确良,就像现在送人茅台酒一样。
的确良,平民价
国内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量广,常年进口涤纶需耗费大量资金。
1970年,国家终于花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开始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
随着产业链的成熟,曾经的高档货的确良,才开始慢慢走入每家每户。
到了1980年,我国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的年产量比20年前增长了30多倍。纺织品已经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了。人们不再为买不到棉布而发愁了。
1983年11月,商务部发出通告布票从12月开始,买布免收布票。
自此,通行了30年的布票退出舞台,成为那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时代发展,棉布纺织品、化纤纺织品的花样越来越多,人们对服饰布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耐穿却不舒适的的确良布料不再是我们的最优选择,风行一时的的确良逐渐没落。
总结
“的确良”顺应时代而辉煌,当人的选择不再单一,追求必然会更高,“的确良”自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成为过去的又何止“的确良”,还有喇叭裤、灯芯绒、蝙蝠衫……
那个时候,拥有一件的确良,可以说是身份的象征。的确良穿上身,你绝对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拥有至高回头率。
男士们穿上雪白的“的确良”衬衫,再把下摆扎进裤腰,打上摩丝,配上皮鞋,就一个字“帅”。
姑娘们穿上小碎花裙,配上带里衬的小白裙,配上白塑料底的方口布鞋,走起路来,脚底生花,裙角飞扬,洋气十足。 这些靓丽的风景线离不开“的确良”的功劳。
那个年代,在没有的确良之前,人们的衣服颜色往往只有灰、蓝、黑。所以,颜色鲜艳的确良,能瞬间风靡全国。
当然,的确良能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因素,那时候的中国物资匮乏,产品稀缺,自产的棉花根本不够供应中国庞大人口的日常所需。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农业基础薄弱,生产的发展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中国几亿人口的生活所需。
仅有的一亩三分地里种得了吃的,就腾不出地种植棉花。
而那个年代大家穿的都是棉布衣服。没有足够棉花来保障布匹的供应,常年陷入一布难求的困境。
布票,一代人的记忆
为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1954年9月,国务院开始实行棉布定量供应,也就是各家各户按人头分期发放布票。
如果家里需要添置布料、衣物、床上用品,你不但得有钱,还得有布票,必须凭票才购买。
全国各地发放的布票数量不是统一的,是按各地对布匹的需求量而制定不同的定量标准。
例如北京,平均每人每年定量17.3尺,天津13尺,江西11尺,南方较热的地区仅7尺4寸,连最寒冷的哈尔滨每人也只有24尺布票。
甚至在棉花减产时期,还会在这基础上减少定量。
1957年,布票甚至对折使用。棉布减产,全国人民精打细算,节约棉布。
单说每人每年几寸布,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一个中等个子的成年人,做一件衬衫需要7尺5寸布,做一件棉衣则需要16尺布。
这分到手里的几尺布还不够添置两套过冬的棉衣呢。更别说还有日常所需的床上用品,鞋袜等。
无粮票没饭吃,无布票没衣穿,可见布票在当时是多么的珍贵,穿衣必须精打细算、艰苦朴素。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年代,每家往往都有好几个小孩,一件衣服只能老大先穿,小了改一改给老二穿,再到老三、老四、老五……别说挑衣服的款式、新旧,能确保不挨冻就不错了。
如果村里哪户人家要娶媳妇,一般会需要准备五丈布来给女方置办嫁衣。
要凑足50尺布票,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借。
东家凑点,西家凑点,贫穷年代人心格外齐,尽管穷,但都愿意把家里压箱底的布票借出去。拼拼凑凑才帮一家人娶了媳妇。
的确良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入中国市场。
1950年,国际市场上开始流行一种叫涤纶的化纤布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聚酯纤维。它是由石油、石灰石等作为原料,经过提炼和化学合成过程而制成的。一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
的确良名字的由来
它最初的英文名字叫“DACRON”,由美国杜邦公司生产,到了中国香港后被翻译为“大可纶”。用粤语发音转换为“的确靓”。
“的确靓”经广东传至北方变了“的确凉”。北方人发现这种化纤布料和它的名字不匹配,穿在身上一点也不凉爽,又因为质地优良,所以给它改名为“的确良”。
的确良这种布料虽说冬天不体寒,夏天不透气,天凉嫌冷,夏天又闷得慌。
但它轻便、不起皱、不易变形、易干、颜色鲜艳不易褪色,且比棉布结实耐穿,“经蹬又经踹,经铺又经盖”,一件顶三件。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的确良这种布料不按实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例如10尺布票却能买20尺的确良布,这对当时缺布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不要让老百姓穿衣这么千辛万苦”。
毛主席对周总理说道!
不占用粮食用地,又能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困境,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化学纤维,靠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
1960年,北京、上海、四川开始进口涤纶纤维来制作“的确良”。
那个时候我国还没有石油装备,没办法自主生产涤纶,只能靠进口原料。
用涤纶布料制作的成衣颜色鲜亮,平滑无皱褶,这让曾经只有灰、蓝、黑的街头涌现出七彩的斑斓。
一时间,的确良料子缝制的成衣成了排长龙的抢手货,姑娘们为了买一件衣服往往需要排上几小时的队。
虽然售价贵,购买艰难难,但不少年轻人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买上一件的确良。
实在买不上,没钱买的,那就退而求其次,买个的确良做的假领子也好,一样能让死板的旧衣服焕然一新。
的确良制成的白衬衫、军绿色迷彩服、碎花小长裙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的确良风靡全国各地,穿上它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不少男女还会互送的确良,聊表心意!甚至有些地方还把的确良纳入彩礼单中。
当时送人一件的确良,就像现在送人茅台酒一样。
的确良,平民价
国内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量广,常年进口涤纶需耗费大量资金。
1970年,国家终于花大手笔引进石化装备,开始发展化纤工业全产业链。
随着产业链的成熟,曾经的高档货的确良,才开始慢慢走入每家每户。
到了1980年,我国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的年产量比20年前增长了30多倍。纺织品已经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了。人们不再为买不到棉布而发愁了。
1983年11月,商务部发出通告布票从12月开始,买布免收布票。
自此,通行了30年的布票退出舞台,成为那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时代发展,棉布纺织品、化纤纺织品的花样越来越多,人们对服饰布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耐穿却不舒适的的确良布料不再是我们的最优选择,风行一时的的确良逐渐没落。
总结
“的确良”顺应时代而辉煌,当人的选择不再单一,追求必然会更高,“的确良”自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成为过去的又何止“的确良”,还有喇叭裤、灯芯绒、蝙蝠衫……
标签: 当年风靡中国的“的确良”90后、00后估计已经不认识了 
点个赞!()
本文地址:http://www.kjguyu.cn/news/601.html
上一篇:好电影!零狗血剧情,比白开水还寡淡,却能唤醒人性最隐秘处共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