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真相和希望到底哪个更重要?
时间:2022-04-03 16:18:21 来源:互联网整理 佚名平台政策
电影讲的是男女主人公结婚多年,婚姻基本名存实亡,两个人各有各的生活,理查·基尔有他的女朋友,很相爱,但是跟太太在一起生活多年,有女儿,生意也在一起,各种利益、责任、情感都交织在一起,很复杂。
有一天他给女朋友写了封信,意思是:我们也没有未来,分手吧。
但这封信在寄的一刹那他犹豫了,没寄,把信又放回了车里,开车在路上经历了一些思考,他突然停车打了个电话,女朋友不在,他留言,特别激情洋溢地说了一大堆,意思是我还要跟你在一起……
挂上电话他继续开车上路,然后就出现了影片最开始的场景,他开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出了车祸。
影片最后他被送到医院抢救,去世了,太太跟女朋友两个人在医院相遇,这个时候太太拿到了车里的那封信,女朋友也听到他的留言,所以影片的最后,两个女人在这场三个人的情感纠结当中,都认为理查·基尔最终选择了自己。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观众知道一切,当观众知道的比影片中的角色多的时候,电影就会出现那种紧张、悬疑,或者当我们看Intersection的时候,会有唏嘘、伤感。
由这部影片,我想到另外一部影片也是我最近看的叫Unfaithful《不忠》,特别巧或者特别不巧,这两部影片的男主人公都是理查·基尔。
理查·基尔
Unfaithful讲的是Connie和Edward,男主跟女主,也是结婚多年的一对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夫妻,带着儿子(差不多八九岁)住在纽约的郊区,老公日常就是通勤一族,会坐火车去市里上班,太太是个家庭主妇,偶尔会去城里办点琐事、帮儿子的学校做募捐筹款。
有一天太太去城里正好赶上特别大的风,她在街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跟一个男的撞上了。这个男的是个法国人,叫Paul,长得很帅,有点坏坏的很神秘的劲儿。
Paul是一个做旧书生意的书商,两个人一见面就是那种电光四射的感觉。
Paul说我住楼上,你要不要到我那去清理一下,包扎一下伤口。其实Connie压根儿也没受什么伤,如果她当时走了的话,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当然电影也就拍不成了。
Connie最终被诱惑了,还是上去了。第一次见面她很克制,但这时候Paul他的那种娴熟、危险已经太明显了。
Connie离开之后,她居然还带着Paul的一张名片,过了两天就鬼使神差地给Paul打电话说要感谢他,两个人就再见面了,再见面的时候激情之下简直不可阻挡。
第一次两人男欢女爱之后,Connie坐火车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在回忆刚才每一个细节,她一路上又哭又笑,有时候害羞觉得甜蜜,又有幸福、喜悦、痛苦、内疚,各种情绪交替涌现。
车上那一段戏绝对是Diane Lane那一年提供的奥斯卡影后级别的表演。那场戏是一口气拍下来的,后期和两人的激情戏交替剪辑在一起。
其实我一直认为男女在一起的情爱镜头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如果大篇幅大尺度地拍摄,其实基本就是为了迎合观众,没有什么剧情是必须如此的。
很多时候演员为此做很大的牺牲,我也不知道意义在哪儿,但是这部影片几乎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例外。因为两人在床上那段戏拍得挺美的很性感,而且多多少少不可或缺,因为你就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良家妇女就此跳入火坑,拦都拦不住。
Paul让Connie彻底沦陷,Connie就此一次次地找借口进城和Paul幽会。老公Edward也不是傻瓜,他发现了Connie的异样,有一天发现Connie还撒了谎,他就找了个私家侦探,这个私家侦探拍到了Paul和Connie两人在一起亲密的样子。
Connie这边越认真就越痛苦,而Paul果然没那么爱她。他和其他女孩在一起的时候被Connie撞见了,Connie当时就疯了。我看到这儿还特别善良地替Paul解释,心里面说“可能是妹妹,可能是妹妹”,结果真不是妹妹。
Connie思前想后决定结束这一段孽缘,她已经做了决定,偏偏Edward那边不知道,他在一个雨天找到了Paul,本来还算平静,但是他看到了Paul床头摆着一个水晶球,而那是他送给Connie的礼物。
我也不明白Connie为什么要把礼物送给Paul,反正Edward一下就怒了。他用水晶球砸死了Paul,然后他用地毯把Paul的尸体裹起来,放在车的后备箱,照常去看儿子的表演
尸体最终还是被警方发现了,警察找到了Edward和Connie,最终 Edward在Connie的陪伴下去警察局自首。
影片结尾还有一段情节:凶器水晶球又被 Edward拿回家了,Connie在水晶球的底座里面发现一张照片,上面写着字,照片上就是他们的儿子刚出生不久之后一家的合影,照片上写着“要结婚20年以后再打开”,时间署名是1997年芝加哥,水晶球上面写着the windy city。
“风城”就是芝加哥的别称,这个水晶球显然是两个人当年在芝加哥的时候买的。
影片开场,Paul和Connie第一次在街上撞到一起的时候,那天不也是大风吗?
- 选角
这部电影的选角还挺有意思的,像Paul这个角色最初就想请布拉德·皮特来演,后来片方觉得这个人应该找个法国男人,于是就给了Olivier Martinez(奥利维埃·马丁内斯),现在的扮演者。
因为美国人一直有一种迷信,迷信法国人的风情,特别是法国男人的风情。
Edward那个角色也曾经考虑过George Clooney(乔治·克鲁尼),约翰尼·德普,罗伯特·雷德福,包括布鲁斯·威利斯很多当红男星。
女演员方面,那一年也真的是轮到Diane Lane(戴安·琳恩),该她东山再起了,本来这个角色的首选是Meg Ryan(梅格·瑞恩),后来选了更年轻的Alyssa Milano(艾莉莎·米兰诺),这也是一个少女明星出身的演员,后来慢慢长大以后边缘化了,总是演一些也没那么火、没那么一流的电视剧,特别可惜。
艾莉莎·米兰诺
她当时正好和电视台还有剧约在身,实在脱不开身,就和这么一个好角色错过了。
所以演员真是一个角色成就你,错过一个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这个角色转了一大圈,最终给了Diane Lane。那是她当年come back的角色。
她凭借这个角色拿到75届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的提名,Diane Lane在《不忠》里的表演绝对值得当年的影后奖,但是她最终惜败给了Nicole Kidman。Nicole Kidman那年是在《时时刻刻》里面扮演伍尔夫。
《时时刻刻》中的妮可·基德曼
当然表演本身就没有可量化的一个标准。75届那一年提名的名单里面,像Julianne Moore(朱丽安·摩尔)、Nicole Kidman还有Diane Lane,的确都是旗鼓相当的,只不过我个人会更偏爱Julianne Moore,还有Diane Lane。
至于Paul的扮演者Olivier Martinez,我后来可能是有点人戏不分了,因为不喜欢Paul这个角色,就一直不喜欢Olivier Martinez,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始终被好莱坞视为那种法式性感的代表。我真没看出他哪里那么帅,这可能就说明他演Paul演得的确不错。
反正从那时候开始,我看他就是从头到脚,就自以为天下最帅,自以为所有的女人都会随时听他召唤,自信心爆棚那种。
Olivier后来和Halle Berry(哈莉·贝瑞)两个人恋爱、结婚、生子,离婚的时候闹得也不太愉快。偏巧他是在Halle Berry这么坚忍优雅的女性衬托下,就更显得有点可疑了,更不太招人喜欢了。
哈莉·贝瑞
我估计因为他在《不忠》这部电影里面,小三的形象演得还挺深入人心,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这个从来不会脸盲的一个人,都以为另一部讲婚外情的电影,《超完美谋杀案》中的小三的扮演者是Olivier Martinez,但其实不是,是Viggo Mortensen(维果·莫腾森)。
《超完美谋杀案》中的维果·莫腾森
还有一点,Intersection里面演员的选择,我从一开始就觉得怪怪的,因为Sharon Stone(莎朗·斯通)是那种性感美艳型的,虽然影片中她的造型是金发,特高冷,穿的衣服都很保守,但你就觉得是她在“演”一个太太,她就应该去演那个女朋友、小三的角色。
反过来那个演女朋友的演员,虽然在电影当中格外自由、奔放、浪漫,但你觉得她也演得很辛苦,她应该去演那个太太。两个人替换一下,就相安无事了。
但后来我知道是Sharon Stone特意向片方提出来,她不想演女朋友,要挑战自己,她也很怕被定型,但是Sharon Stone就属于那种这一辈子想摆脱被定型的命运,但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特别的成功。
- 最后
像这两部电影,再加上写婚外情写得也很极致的Fatal Attraction《致命诱惑》,你会发现美国电影当中对于婚姻家庭的描述还是趋于主流和传统的,那就是歌颂家庭和婚姻的制度,鼓励人们战胜人性当中那种脆弱。因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描写第三者的电影,最终的结局都很不好。
电影对人的宣传教育作用真的是潜移默化的。像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未眠夜》)里面,Tom Hanks就提到过Fatal Attraction,他说那个电影把全美国男人都吓坏了。说明美国电影当中的那种教化功能其实做得还挺巧妙的。某种程度可能当年Fatal Attraction电影出来之后,很多家庭都为此变得巩固了一些。
不过友情提示一下,电影的确应该交叉着看,不能一口气看太多的让人对人性、婚姻、爱情失去信心的电影,容易有点沮丧。
建议你看完这两部电影之后,看点轻松浪漫的喜剧片
有一天他给女朋友写了封信,意思是:我们也没有未来,分手吧。
但这封信在寄的一刹那他犹豫了,没寄,把信又放回了车里,开车在路上经历了一些思考,他突然停车打了个电话,女朋友不在,他留言,特别激情洋溢地说了一大堆,意思是我还要跟你在一起……
挂上电话他继续开车上路,然后就出现了影片最开始的场景,他开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出了车祸。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观众知道一切,当观众知道的比影片中的角色多的时候,电影就会出现那种紧张、悬疑,或者当我们看Intersection的时候,会有唏嘘、伤感。
由这部影片,我想到另外一部影片也是我最近看的叫Unfaithful《不忠》,特别巧或者特别不巧,这两部影片的男主人公都是理查·基尔。
理查·基尔
Unfaithful讲的是Connie和Edward,男主跟女主,也是结婚多年的一对美国中上层家庭的夫妻,带着儿子(差不多八九岁)住在纽约的郊区,老公日常就是通勤一族,会坐火车去市里上班,太太是个家庭主妇,偶尔会去城里办点琐事、帮儿子的学校做募捐筹款。
有一天太太去城里正好赶上特别大的风,她在街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跟一个男的撞上了。这个男的是个法国人,叫Paul,长得很帅,有点坏坏的很神秘的劲儿。
Paul是一个做旧书生意的书商,两个人一见面就是那种电光四射的感觉。
Paul说我住楼上,你要不要到我那去清理一下,包扎一下伤口。其实Connie压根儿也没受什么伤,如果她当时走了的话,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当然电影也就拍不成了。
Connie最终被诱惑了,还是上去了。第一次见面她很克制,但这时候Paul他的那种娴熟、危险已经太明显了。
Connie离开之后,她居然还带着Paul的一张名片,过了两天就鬼使神差地给Paul打电话说要感谢他,两个人就再见面了,再见面的时候激情之下简直不可阻挡。
第一次两人男欢女爱之后,Connie坐火车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在回忆刚才每一个细节,她一路上又哭又笑,有时候害羞觉得甜蜜,又有幸福、喜悦、痛苦、内疚,各种情绪交替涌现。
车上那一段戏绝对是Diane Lane那一年提供的奥斯卡影后级别的表演。那场戏是一口气拍下来的,后期和两人的激情戏交替剪辑在一起。
其实我一直认为男女在一起的情爱镜头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如果大篇幅大尺度地拍摄,其实基本就是为了迎合观众,没有什么剧情是必须如此的。
很多时候演员为此做很大的牺牲,我也不知道意义在哪儿,但是这部影片几乎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例外。因为两人在床上那段戏拍得挺美的很性感,而且多多少少不可或缺,因为你就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良家妇女就此跳入火坑,拦都拦不住。
Paul让Connie彻底沦陷,Connie就此一次次地找借口进城和Paul幽会。老公Edward也不是傻瓜,他发现了Connie的异样,有一天发现Connie还撒了谎,他就找了个私家侦探,这个私家侦探拍到了Paul和Connie两人在一起亲密的样子。
Connie这边越认真就越痛苦,而Paul果然没那么爱她。他和其他女孩在一起的时候被Connie撞见了,Connie当时就疯了。我看到这儿还特别善良地替Paul解释,心里面说“可能是妹妹,可能是妹妹”,结果真不是妹妹。
Connie思前想后决定结束这一段孽缘,她已经做了决定,偏偏Edward那边不知道,他在一个雨天找到了Paul,本来还算平静,但是他看到了Paul床头摆着一个水晶球,而那是他送给Connie的礼物。
我也不明白Connie为什么要把礼物送给Paul,反正Edward一下就怒了。他用水晶球砸死了Paul,然后他用地毯把Paul的尸体裹起来,放在车的后备箱,照常去看儿子的表演
尸体最终还是被警方发现了,警察找到了Edward和Connie,最终 Edward在Connie的陪伴下去警察局自首。
影片结尾还有一段情节:凶器水晶球又被 Edward拿回家了,Connie在水晶球的底座里面发现一张照片,上面写着字,照片上就是他们的儿子刚出生不久之后一家的合影,照片上写着“要结婚20年以后再打开”,时间署名是1997年芝加哥,水晶球上面写着the windy city。
“风城”就是芝加哥的别称,这个水晶球显然是两个人当年在芝加哥的时候买的。
影片开场,Paul和Connie第一次在街上撞到一起的时候,那天不也是大风吗?
- 选角
这部电影的选角还挺有意思的,像Paul这个角色最初就想请布拉德·皮特来演,后来片方觉得这个人应该找个法国男人,于是就给了Olivier Martinez(奥利维埃·马丁内斯),现在的扮演者。
因为美国人一直有一种迷信,迷信法国人的风情,特别是法国男人的风情。
Edward那个角色也曾经考虑过George Clooney(乔治·克鲁尼),约翰尼·德普,罗伯特·雷德福,包括布鲁斯·威利斯很多当红男星。
女演员方面,那一年也真的是轮到Diane Lane(戴安·琳恩),该她东山再起了,本来这个角色的首选是Meg Ryan(梅格·瑞恩),后来选了更年轻的Alyssa Milano(艾莉莎·米兰诺),这也是一个少女明星出身的演员,后来慢慢长大以后边缘化了,总是演一些也没那么火、没那么一流的电视剧,特别可惜。
艾莉莎·米兰诺
她当时正好和电视台还有剧约在身,实在脱不开身,就和这么一个好角色错过了。
所以演员真是一个角色成就你,错过一个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遗憾。这个角色转了一大圈,最终给了Diane Lane。那是她当年come back的角色。
她凭借这个角色拿到75届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的提名,Diane Lane在《不忠》里的表演绝对值得当年的影后奖,但是她最终惜败给了Nicole Kidman。Nicole Kidman那年是在《时时刻刻》里面扮演伍尔夫。
《时时刻刻》中的妮可·基德曼
当然表演本身就没有可量化的一个标准。75届那一年提名的名单里面,像Julianne Moore(朱丽安·摩尔)、Nicole Kidman还有Diane Lane,的确都是旗鼓相当的,只不过我个人会更偏爱Julianne Moore,还有Diane Lane。
至于Paul的扮演者Olivier Martinez,我后来可能是有点人戏不分了,因为不喜欢Paul这个角色,就一直不喜欢Olivier Martinez,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始终被好莱坞视为那种法式性感的代表。我真没看出他哪里那么帅,这可能就说明他演Paul演得的确不错。
反正从那时候开始,我看他就是从头到脚,就自以为天下最帅,自以为所有的女人都会随时听他召唤,自信心爆棚那种。
Olivier后来和Halle Berry(哈莉·贝瑞)两个人恋爱、结婚、生子,离婚的时候闹得也不太愉快。偏巧他是在Halle Berry这么坚忍优雅的女性衬托下,就更显得有点可疑了,更不太招人喜欢了。
哈莉·贝瑞
我估计因为他在《不忠》这部电影里面,小三的形象演得还挺深入人心,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这个从来不会脸盲的一个人,都以为另一部讲婚外情的电影,《超完美谋杀案》中的小三的扮演者是Olivier Martinez,但其实不是,是Viggo Mortensen(维果·莫腾森)。
《超完美谋杀案》中的维果·莫腾森
还有一点,Intersection里面演员的选择,我从一开始就觉得怪怪的,因为Sharon Stone(莎朗·斯通)是那种性感美艳型的,虽然影片中她的造型是金发,特高冷,穿的衣服都很保守,但你就觉得是她在“演”一个太太,她就应该去演那个女朋友、小三的角色。
反过来那个演女朋友的演员,虽然在电影当中格外自由、奔放、浪漫,但你觉得她也演得很辛苦,她应该去演那个太太。两个人替换一下,就相安无事了。
但后来我知道是Sharon Stone特意向片方提出来,她不想演女朋友,要挑战自己,她也很怕被定型,但是Sharon Stone就属于那种这一辈子想摆脱被定型的命运,但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特别的成功。
- 最后
像这两部电影,再加上写婚外情写得也很极致的Fatal Attraction《致命诱惑》,你会发现美国电影当中对于婚姻家庭的描述还是趋于主流和传统的,那就是歌颂家庭和婚姻的制度,鼓励人们战胜人性当中那种脆弱。因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描写第三者的电影,最终的结局都很不好。
电影对人的宣传教育作用真的是潜移默化的。像Sleepless in Seattle(《西雅图未眠夜》)里面,Tom Hanks就提到过Fatal Attraction,他说那个电影把全美国男人都吓坏了。说明美国电影当中的那种教化功能其实做得还挺巧妙的。某种程度可能当年Fatal Attraction电影出来之后,很多家庭都为此变得巩固了一些。
不过友情提示一下,电影的确应该交叉着看,不能一口气看太多的让人对人性、婚姻、爱情失去信心的电影,容易有点沮丧。
建议你看完这两部电影之后,看点轻松浪漫的喜剧片
标签: 鲁豫:真相和希望到底哪个更重要? 
点个赞!()
本文地址:http://www.kjguyu.cn/news/606.html
上一篇:当年风靡中国的“的确良”90后、00后估计已经不认识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